当前报道:持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大家谈⑨
2023-06-25 20:11:21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近日,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要求各地各校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健全推进机制,不断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引向深入。一起来看五位专家的观点——
智能技术赋能教学创新:人机协同教学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郭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数字化赋能基础教育,推动数字化在优化教学过程、优化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助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人机协同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机器智能和人类智能各自的优势,使二者潜能得到充分彰显,推动课堂生态重构。
智能技术在重塑教育教学深层次变革的过程中不断促进新教育形态的产生,而且其本身的“代具”作用也进一步彰显,已从认识过程中的工具性、中介性角色演变为主体性角色,能够识别有意义的信息模式、进行情境表征和协作处理具体问题,使得融合机器智能和人类意识的人机协同教学得以可能,促进教学结构变化。
智能技术赋能教师备、授、测、评、练等活动,如开展智能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智能答疑、技能测评、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等实践。发挥智能技术的数据分析挖掘、高效重复工作等天然优势,使其扮演智能导师等角色,通过人机协同的方式,破解人类教师本身所存在的重复机械工作倦怠、学生群体兼顾不足、主观经验主义缺陷等问题,使人类教师和智能导师共同成为教学主体。但由于当前智能技术在应对复杂情境问题时还表现出一定的不足,还需要教师在应用智能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时,注重合理分工、协同互补。
项目式学习和人工智能助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桑国元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需要积极应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奋力绘制基础教育育人图景。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重点强调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其中,“聚焦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学科实践(实验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被视为“实施教学改革重难点”。确保高质量落实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教与学方式的变革至关重要。为此,需要从两个方面重点突破。
一是全面推进项目式学习。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的有关要求,以项目式学习为重要抓手,落实学科实践、跨学科主题学习、大单元教学、大概念教学等实践样态,从而更加有效地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二是探索人工智能技术的课程教学价值。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课程教学的有效实施,应借助教育领域人工智能的最大优势,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自适应学习,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进行智能评估,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辅助。
数字化赋能高质量课程教学改革
首都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增田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已经渗入并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已经进入了数字化乃至于数智化时代。近日,教育部出台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就专门将“专业支撑与数字赋能行动”作为其重要任务之一。目的在于提升教师和教研员专业化水平,确保高质量落实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为此,课程教学实践要清晰识变,从容应变,积极求变。也就是说,无论是教育理论工作者还是教育实践工作者,都要充分认识到数字化是时代发展势不可挡的大趋势,要清晰认知数字化的本质以及数字化在教育教学中的各种表现,认同和接纳数字化;要主动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从容应对数字化时代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并预防和规避数字化带来的可能性风险;要积极主动,守正创新,奋发进取,充分利用数字化赋能基础教育,构建数字化背景下的新型教与学模式,推动数字化在拓展教学时空、共享优质资源、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过程、优化学生学习方式、精准开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助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数字化转型全面赋能教学变革与质量提升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辛继湘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必然态势。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数字化赋能基础教育,推动数字化在拓展教学时空、共享优质资源、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过程、优化学生学习方式、精准开展教学评价等方面广泛应用,从而促进教学全方位、深层次、多维度的变革。
对此,中小学深化教学改革不仅要善于利用数字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手段、教学环境和组织形式,还需要在教学观念、教学文化上深层次地加以改变,这一过程涉及多种多样的复杂因素及其内在关系。中小学教学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教学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以教学的育人目的引领技术赋能,善用技术而又超越技术,在汲取技术力量的同时,使学生的学习根植于文化之中,深入所学内容的精神层面,从而让学生在数字化时代获得健全发展。
数字化赋能教学的“何为”与“可为”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陆
教育部办公厅于2023年5月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了课程方案落地规划、教学方式变革、科学素养提升、教学评价牵引、专业支撑与数字赋能等“五大行动”共14项举措,紧紧抓住制订课程实施规划、实施教学改革重难点攻坚、加强科学教育、数字化赋能教学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推动课程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是统筹运用数字化技术和数字化思维,以数据要素为基础,建立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的映射关系,通过计算赋能增加对教育教学现象的认知维度,提升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认知水平,从而推动教育教学系统流程再造、制度重构、整体优化的过程,可以有效解决教研中的难点问题。
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与传统的教育信息化存在有本质的不同,传统的教育信息化是在物理空间中闭环完成,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则是物理空间的孪生数字空间中,支持通过算法发现教育教学中的新现象、新事物,例如可以通过算法计算对教育教学系统中的人、教学现象等做出诊断与预测,继而获得数据驱动下产生的新理论、新观点,乃至获得新知识。
数据是对事物现象的表征方式,通过数据可以获知事物的现象。在数字化转型中,数据不仅可以用于表征教学现象和提供教学改进的论据,数据还可以使得还原论和整体论找到融会贯通的共同基础。例如利用AI技术对视频课例进行数据化的过程是碎片化的还原过程,而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的过程是集成化的整合过程,数据还原为数据整合打下基础,数据整合则将数据还原后的碎片重聚并显现出教育教学规律,体现出大数据时代的整体论是基于数据还原的整体论,是经过数据还原的并具有丰富细节的整体论,是实实在在对数据碎片的整合与重构。
在数字化赋能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警惕将数据主义放在与人文主义对立的立场上,不能一味坚持用数据理解、解释一切,或者滥用数据,而缺少对人的关切和人境遇的考量。在数据面前,教师作为研究者应该首先保持人的独立性,提高人的自觉性,发挥人的能动性,确保人的主体性地位。
作者:郭炯 桑国元 张增田 辛继湘 王陆
标签:
相关热词搜索: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23-06-25)弘扬传统文化 乐享文旅大餐——咸宁端午节假日扫描
- (2023-06-25)热议:童装品牌永兴东润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 去年营收及净利润均下滑
- (2023-06-25)“半山疾风劲 登峰迎长虹”——九方智投2023年中投策会预告_焦点速递
- (2023-06-25)春晚一般每年是几点结束?春晚为什么是在晚上8点开始?
- (2023-06-25)张无忌最终喜欢的人谁?张无忌为什么不爱周芷若?
- (2023-06-25)全球微动态丨女孩充电被电击内脏受损面临截肢 销售方:只能赔个充电头
- (2023-06-25)雄安站是哪个公司承建的-环球快播报